“读简班”走进西北师范大学课堂 简牍学研究纵深推进


【资料图】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宋菲菲)简牍在纸张普及之前一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字记录和文化传播工具。甘肃是简牍出土大省,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绝大部分是汉简。甘肃简牍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为了进一步读懂简牍、熟悉文物,做好文物研究工作,西北师范大学“读简班”走进高校课堂,带大家一起逐字逐句地研读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书,激发师生对冷门学科的热情,让千年简牍重焕光彩。目前,西北师范大学正在积极推进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

7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人民网主办,甘肃简牍博物馆、酒泉市委网信办、兰州市委网信办、敦煌市委网信委、人民视频、人民网甘肃频道承办的“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西北师范大学。

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再聪介绍,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起,徐旭生、黄文弼、何士骥、阎文儒、金少英等著名学者相继在此任教,开始关注西北历史文化遗产,简牍学是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早在1995年,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开始合作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至1997年,开设简牍学本科课程“简牍学概论”。1997年,《简牍学研究》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2辑。2005年,西北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1年出版国内首部面向本科生的教材——《简牍学教程》。202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成立。今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决定成立简牍学交叉中心,集中全校力量建设简牍学科。

刘再聪表示,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将着眼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整合中国史、考古学、语言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美术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研究等学科力量,确定西北简牍整理、简牍语言文字研究、简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以清晰的思路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力,争取一流学科建设。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彦辉、刘钊、李守奎,张德芳研究员全职加盟。同时柔性引进杨振红等学者,组建了40人左右的研究队伍,为简牍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由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的“简述中国牍懂丝路”展览正在展出,展览包含简牍书法、文创成果两部分。其中,“简述中国”——全国高校简牍文创产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设计作品57组。经专家组认真评审、组委会审定,共评出入围作品34组。这些作品将简牍文化融入其中,包括办公文化用品、家居装饰、现代生活的高端文化创意礼品。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王玉芬表示,让简牍活起来、有创意,是简牍学科交叉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观念的有益尝试,通过展览,希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强烈美感和新时代风格的文创产品。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